餐后头晕眼花?这种情况要重视
2022-08-18 14:32:00
什么叫“餐后低血压”?严重吗?
餐后低血压千万别不当回事,研究显示,在我国住院老年患者中发生率可高达80.1%。
餐后低血压就是指用餐之后出现的低血压,其诊断标准是“餐后收缩压(高压)下降20毫米汞柱”或“收缩压(高压)由餐前≥100毫米汞柱降至餐后<90毫米汞柱”。
如果患者吃完饭后出现头晕目眩等情况,即使血压下降的程度未达到上述标准,也可确定为餐后低血压。
近几年,临床上餐后低血压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,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,尤其是高血压、糖尿病及各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患者。
餐后低血压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,可能与年龄、动脉硬化、餐后内脏血液灌注增加使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减少、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及餐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,餐后具有扩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肽分泌增多等有关。
与中青年患者相比,老年患者餐后低血压的发病率更高,尤其是对正在服用降压药物、合并有糖尿病的老年人,更容易出现脑组织低灌注的症状。
餐后低血压导致脑灌注不足,轻者发生头晕,视物模糊,全身大汗,重者大小便失禁,晕厥,意识丧失,甚至死亡。
部分病人经休息、平躺后慢慢恢复意识,如果经常发生,会导致脑功能明显下降,出现记忆力下降,反应迟钝,行走不稳,造成大脑慢性缺血缺氧改变,脑萎缩,甚至发生脑梗死。当低血压发生时会导致行走不稳、摔伤、骨折等二次伤害。
老年人对于血压的调节能力有所减弱,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可能出现失灵,所以餐后维持血压的能力就下降了,从而导致低血压的发生。
如果老年人本身就有心脑血管动脉硬化、心脏功能减退和各种血压调节机制减退的情况,那么,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和严重性就会大大提高。
有餐后低血压的患者,应该适当调整降压药的服药时间,避免药物作用的高峰时段与餐后重叠。比如,尽量不要在餐前服药,改为两餐之间服用。如果仍有餐后低血压的情况,则需考虑更换降压药了。
如果出现头晕等症状,切莫盲目增加药量,应该先测量血压,排除低血压的可能。
饮食上也要好好调整,少吃碳水化合物,增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。一定要避免过饱,应少量多餐且饮食温度适度。
老年人用餐后别着急做剧烈运动,如果有头昏眼花的症状,应先坐下休息,避免站立行走时摔倒。此时尽可能测量一下血压,明确是否发生了餐后低血压。